僑光社/台北 由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和中華僑聯總會聯合主辦的第13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經過一天半的議程,於10月14日中午12時圓滿閉幕。
閉幕典禮由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鄧永儉先生主持。
中華僑聯總會簡漢生理事長致詞感謝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對此次研討會的協助和支持,也對兩岸四地及海外踴躍與會的專家學者表示敬意。
簡理事長指出,河洛文化是聯結海峽兩岸的重要文化紐帶,在台灣現處環境下,河洛文化的研究更具特殊的重要性。他認同中國國民黨吳伯雄榮譽主席「文化交流是心連心」,以及大陸習主席「兩岸未來的交流應該是心靈契合的走向」的說法,他強調文化結合的力量才是兩岸發展最堅固的基石。
簡理事長表示,他一直認為僑務工作是民族層次的工作,而事實上,河洛文化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工作,也同樣是「民族層次的工作」。
他認為兩岸能透過心靈的溝通,認知彼此是一家人,如此無論政治生態如何,都能使兩岸發展更拓展更向前邁進。
簡理事長期許兩岸共同努力將中華文化傳揚海外,讓國際社會充分認識中華文化,深刻體認中華文化絕非具侵略性的悪龍,而是具備溫和、融合力量的文化之龍。
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鄧永儉常務副會長也致詞,感謝僑聯總會周全、辛勤的準備,使得大會成功圓滿。他相信只要大家攜手同心,集思廣益,在河洛文化研究方面,就一定能夠不斷地出成果,出人才,為海峽兩岸的和平發展,為社會的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研討會共進行了兩場大會,分由16位專家學者進行專題演講,並分三個場地就「河洛文化與河洛郎」、「河洛文化與臺灣本土文化的融合與發展」、「河洛文化與臺灣民間習俗」、「河洛文化與海外華人文化」等進行分組研討,並獲得四項會議紀要。
13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通過紀要 強調亟待推動研究工作向縱深發展
僑光社/台北 由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和中華僑聯總會聯合主辦的第13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經過一天半的議程,於10月14日通過四項紀要後圓滿結束。
四項紀要重要內容是:1.與會專家學者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河洛文化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和象徵,而且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文化。河洛文化與閩台關係密切,是聯結海峽兩岸的重要文化紐帶,在世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全球產業鏈合作不斷深入、文化多元化日新月異的今天,深入研究河洛文化的內涵、傳承與發展,不僅有利於更好地弘揚和光大中華民族精神,而且對認識兩岸攜手振興中華,建設命運共同體等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2.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河洛文化與臺灣」這一主題,分別就「河洛文化與河洛郎」、「河洛文化與臺灣本土文化的融合」、「河洛文化與臺灣民間習俗」、「河洛文化與海外華人文化」等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並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見解。如有的學者將河洛文與海上絲綢之路相聯繫,指出,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源頭和主脈核心,它通過文化與商貿往來,傳播於海上絲綢之路周遭的國家與地區。它以多元包容的態度對待不同的國家、民族和文化,尊重弱小民族的經濟發展規律,主張濟弱扶傾,提攜後進,創造共存共榮,因而受到歡迎。在海上絲綢之路沉寂五六百年後,中國以「一帶一路」為發展戰略,必將為沿線各國帶來發展與福祉。因此,賦予河洛文化新的生命與意義,其必自當扮演重要角色,在21世紀的一帶一路之路構建中,再展風華。
3.會議認為,30多年來,河洛文化研究雖然已取得了許多成果與共識,但與其博大精深的內涵相比,與推動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相聯繫,還需要繼續努力。為推動研究工作向縱深發展,不僅要繼續深入研究其歷史貢獻,更要深入闡解其當代價值。因此,要高度重視培育新生力量,穩定和不斷壯大研究隊伍;要提倡從不同角度切入,善於將研究細化;要通過召開不同規模與類型的專題研討,在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節點上取得進展或突破;要努力提高研究的水準和品質,力爭推出具有標誌性的精品與力作。4.會議對2011年4月第10屆和本屆兩度在臺灣召開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予以高度評價,對中華僑聯總會為研討會的成功舉辦所付出的努力表示崇高地敬意,並希望兩岸同仁,目光向前,攜手同心,密切協同,以河洛文化為紐帶,開闢更加廣闊的合作空間,為兩岸和平發展與文化交流作出新的貢獻。
兩岸四地、海外專家近兩百人合聚台北 深入研究河洛文化內涵
僑光社/台北 由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和中華僑聯總會聯合主辦的第13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10月13日在新北市福容大飯店隆重開幕。
開幕式由中華僑聯總會簡漢生理事長主持。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港澳臺僑委員會主任、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會長楊崇匯,政協河南省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鄧永儉,政協河南省委員會原副主席、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義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干以勝,三三會、海貿會會長暨原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海峽兩岸民意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暨世界自由民主聯盟總會長饒穎奇、中華民國退役將官社會服務總會第八屆理事長夏瀛洲及兩岸四地、海外專家近兩百人等都出席了開幕式。
原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先生、海峽兩岸民意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暨原立法院副院長饒穎奇先生在會上致辭,對第13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在臺灣舉辦表示熱烈地祝賀,並希望兩岸學術界加強合作,將研究向深度和廣度推進,爲兩岸的和平發展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産生於河洛地區的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的核心文化和根文化。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是「河洛文化與臺灣」,來自海峽兩岸、香港以及美國、韓國的專家近兩百人與會,研討會收到論文70餘篇,會前已結集爲「河洛文化與臺灣」,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會長楊崇匯先生在講話中說,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光輝歷史,河洛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幹和主流,尤其與閩台文化和客家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關係。在世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全球産業鏈合作不斷深入、文化多元化日新月異的今天,深入研究河洛文化的內涵、傳承與發展,不僅有利於更好地弘揚和光大民族精神,而且對認識兩岸攜手振興中華,建設命運共同體等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2011年4月,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與中華僑聯總會合作,在臺北成功舉辦了第十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時隔四年半,第13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又在寶島人口最多的大都會新北市召開,這充分說明,只要兩岸同仁目光向前,攜手同心,合作的空間是非常廣闊的。他表示,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將一如既往,立足學術,放眼未來,爲增進兩岸的文化交流與人員往來提供服務,並誠摯地希望更多的臺灣專家、學者和各界朋友,到中原腹地,河洛地區作學術考察、觀光旅遊或尋根問祖。
中華僑聯總會理事長簡漢生致詞表示,依據統計,全台灣百分之八十以上民眾,都是近四、五百年間陸續從福建、廣東等地所遷徙而來的,至於再往上溯,則可以發現大都源自於河南的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根據歷史記載,固始就是河洛地區各宗親氏族及文化南遷的「轉運站」。至於河洛地區指的就是黃河和洛水所交會的地區,也就是所謂的「中原」地區,這是中華民族及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
他接著指出,中原的河洛文化隨著先民的南遷,傳到福建、廣東、江西等地,再傳到台灣和東南亞。這一千多年來,中原地區迭遭兵遯,兼有異族的統治,固有文化迭遭破壞,反而是處於邊陲地區的福建保留了更原始的中原文化,而台灣因為孤懸海外,近百年來在許多特殊環境和條件下,竟然最完整的保留了先民最傳統的中原河洛文化,這是對河洛文化有研究的學者專家所共認的事實。
他表示,台灣不僅保留了傳統的中原河洛文化,更可貴的是因為台灣地理環境的特性,與國際接觸較早、較多,因此又揉合了其他文化的特色,加上台灣民眾創新的精神,發展出以傳統文化為核心,和外來文化及創新作為而產生的中華文化新面相,也就是所謂的「台灣文化」,它融合了古今中外,十分難能可貴,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探討,更值得我們珍惜與發揚。
簡理事長強調基於以上原因,所以,他本人與僑聯總會義無反顧的再度承擔了今年「第十三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台灣舉辦的重責大任。
開幕式結束後,研討會連續兩天舉行兩場大會演講,有16位專家、學者作了發言。專家們分就河洛文化與河洛郎、河洛文化與臺灣本土文化的融合與發展、河洛文化與臺灣民間習俗、河洛文化與海外華人文化等進行研討。
本次研討會預定14日上午舉行閉幕典禮。
第13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10月13日在台舉行
僑光社/台北 第13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預定10月12至14日在台北舉行,將有兩岸四地及海外相關學者專家200餘人參與會議。
此項學術研討會是由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及中華僑聯總會共同主辦,以「河洛文化與臺灣」為研討主題,子題包括:1、河洛文化與河洛郎;2、河洛文化與臺灣本土文化的融合與發展;3、河洛文化與臺灣民間習俗;4、河洛文化與海外華人文化。
會議地點在新北市福容大飯店(新北市深坑區北深路3段236號)
研討會議程是: 10月13日:上午8時30分至12時,開幕典禮及第一次大會,邀請專家學者做專題演講: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義初「攜手傳承河洛文化 共同光大華夏文明」、臺灣中華文聯理事長陸炳文「從孫中山首次來台參拜媽祖廟看河洛信俗文化傳播」、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河洛文化與海外華人文化」、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程有爲「河南的運台文物與遷台學者」、臺灣中華鄭和學會理事長賴進義「河洛文化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黃岡師範學院教授劉清「媽祖精神之探析」、臺灣中華文聯協會常務監事黃邦宿「河洛文化在臺灣融合發展——以選舉、祭祖、崇姓闡明」及洛陽師範學院副教授毛陽光「清代臺灣地方的河南籍官吏」;下午2時至5時進行分組論文發表;10月14日:上午上午8時30分至10時30分,第二次大會,邀請專家學者做專題演講:台東大學副教授盛勝芳「河洛文化與臺灣本土文化之融合發展——臺灣文史與本土音樂導覽」、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新斌「河洛文化與臺灣文化相關」、美國加州註冊專業工程師史先澍「河洛話在美國的使用現況概述」、臺灣中央大學客家語文與社會科學系兼職助理教授徐貴榮「恐慌與撫平—臺灣民俗産生的探究」、廣東梅州學院教授劉加洪「兩岸客家人在臺灣抗戰歷史上的重要貢獻」、洛陽師範學院副教授張忠「論臺灣的洋務運動」、福建雲霄縣博物館研究館員湯毓賢「河洛視野下的臺灣原鄉信俗——以開漳王信仰爲例」及高雄鳳邑赤山文史工作室負責人鄭溫乾「一趟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豫閩台河洛文化溯源行動」。
研討會共收到論文70餘篇,會前已結集爲「河洛文化與臺灣」,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大會預定14日上午12時舉行閉幕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