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17日閉幕

0
1530

僑光社/台北 第10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17日閉幕,與會者相約第11屆在江西再相見。
第十屆河洛文化研討會是由中華僑聯總會與中國河洛文研究會共同主辦。
此項研討會過去均在中國大陸召開,本次是第一次在台灣舉行。
此次研討會共有來自海峽兩岸、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美國、越南、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阿根廷等國的專家學者、僑團代表及各方面人士400餘人與會。共發表涵蓋歷史學、政治學、語言學等多元角度的128篇論文,並有70多位專家學者在分組研討會中發言和交流,取得諸多共識。
大陸參訪團的林樹森團長、王全書副團長、鄧永儉副團長以及呂虹秘書長均出席閉幕典禮。
中華僑聯理事長簡漢生致詞表示,透過這次河洛文化研討會在台北召開,一方面讓大家共同了解到河洛文化對兩岸之間的深厚關係,更因此次是第一次將「河洛文化與海外華人的關係」,以及「如何將河洛文化與創意文化產業相結合」,這兩個主題列入研討,尤具創新、跨時代的意義。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王全書盛讚第十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豐碩,尤其在「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與根文化,是臺灣、閩南、客家文化的共同根源」方面獲得共識,更是難能可貴,他強調此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對於河洛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也必將對今後兩岸文化、學術的全面交流與合作產生深遠的影響。他同時對中華僑聯總會,尤其是簡漢生理事長的謀畫、膽略、氣魄,對與會專家學者的集思廣益,表達誠摯的謝意。
大會同時宣讀通過七項「紀要」,並接受與會者諸多意見如下:
1.研討會時間稍微嫌短,建議明年能多一個下午的時間,讓與會聽眾專家發表個人意見。
2.此次台灣產官學界菁英參與熱烈,顯見台灣產官學界人士對河洛文化也頗具興趣,希望明年在江西,大家也全都能出席明年的研討會。
3.河洛文化研討會還要繼續辦,辦得更大,這樣兩岸的和平力量才會更加壯大。
4.分組研討不乏精彩有趣的主題,建議下屆大會能規劃時間,讓各分組主題整理後分享全體與會者。
閉幕典禮在大會宣布第11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將在江西舉辦,大家互道珍重再見後圓滿結束。

第10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審議通過七項紀要 肯定研究河洛文化 臺灣不可或缺
僑光社/台北
第10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審議通過七項紀要,說明中原與台灣今日之關係是「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情緣相通」,臺灣文化,是一種在文化形態和特徵上既有河洛文化的母胎跡痕,又有自己別具一格風貎的新文化,強調台灣在河洛文化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七項紀要的重點是:
一、 河(黃河)洛(洛河)地區古稱「天下之中」,是中華文明最古老的發祥地和第一個國家形態夏王朝的誕生地。台灣文化中深厚的民族精神、人倫道德理念、習俗信仰規範等,無不與河洛文化密切相關,就中原與台灣今日之關係而言,「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情緣相通」便是真實而貼切的寫照。因此,海峽兩岸加強合作,繼續深入研究河洛文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今日之臺灣文化,是一種在文化形態和特徵上既有河洛文化的母胎跡痕,又有自己別具一格風貎的新文化,其具有的海洋性、相容性、民主性和現代精神等,在世界文化中熠熠生輝,是中華文化中充滿生機的燦爛奇葩。因此,台灣在河洛文化研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三、當今海外華人雖然生活在異國他鄉,但仍保留中華文化的精隨,延續著炎黃子孫血緣與文化的命脈,使河洛文化成為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承的主流,成為維繫海外華人及促進中華民族復興最重要的紐帶之一。
    四、中華民族以炎黃二帝為人文始祖,並以此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認同。在依人口數量排列的120個大姓中,屬於炎黃帝族的有103姓。在大陸100大姓中,有78個姓氏起源於河洛地區。臺灣姓氏與河洛姓氏存在著淵源聯繫,在100個大姓中,陳、林、黃、張、李、王、吳、蔡、劉、楊等十大姓與大陸十大姓基本相同,且其郡望多在河洛。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海峽兩岸民間興起的尋根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兩岸的交流與合作。當前,深入研究宗族與姓氏文化,不論對血緣尋根或文化尋根,也不論對河洛文化專業學術研究的發展,都具有實現與長遠的意義,因此應予以重視和加強。
    五、中華民族的復興,不僅是經濟的復興,更應該是文化的復興。今天,兩岸有著為中華文化一同努力的神聖目標,而河洛文化的研討是兩岸最務實的文化共識,本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台灣召開,更象徵了河洛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邁出了開創性的一步。
    進一步深入研究河洛文化必須切實做好多方面的工作。要加強組織工作,整合各方面的研究力量,使更多的專家學者參加進來;要加強交流,加強地域文化研究間的聯合,通過學術爭鳴,促進研究的深入與提昇;要堅持古為今用的原則,返本開新,為復興民族文化作出新貢獻;要重視田野調查,在集中研究一些專題的同時,認真做一些切實的普及工作,使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瞭解河洛文化的內涵及其在海峽兩岸的傳承與發展。
    六、第十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在臺北召開,是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和中華僑聯總會友好協作的產物,也是陳雲林會長與簡漢生理事長遠見與卓識的結晶。與會人員對此次學術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予以高度評價,並認為此舉有利於兩岸合作,互補優勢,相互往來,增進瞭解,也必將對今後河洛文化研究領域的拓展與深化、力量的整合與發展、組織方式的繼承與創新、合作管道的多樣與優化等產生深遠的影響。
    七、經協商,第十一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定於2012年在江西省召開。

客家文化在台灣能見度日增 晉身世界舞台
僑光社/台北  「全國客家日」的訂定,不但增加客家文化在台灣的能見度,更能將客文化推升至世界舞台,擴大中華文化的研究面向。
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教授徐貴榮,在第10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中以「客家文化在台灣」為題發表專題演講時,做了如上表示。
他指出,每年農曆正月20日為客家天穿日,原本在台灣只有部分客庄地區的客家人,在天穿日會有客家歌曲比賽、拜女媧娘娘、吃天穿粄等的系列活動,但自今年起,政府明定將每年農曆正月二十日的客家「天穿日」訂為「全國客家日」,由全國各鄉鎮公所舉行慶祝活動,以示對女媧補天相助的感念意義。
徐教授演講中介紹了台灣客家人的原鄉、分佈情形,也說明客家文化在台灣有關的飲食、住居、祖宗崇拜、歌謠音樂以及習俗等發展現況。
他特別以「天穿日」習俗為例表示,「天穿日」是一個十分特殊的節日,其義指的是「天空穿孔之日」,而「天穿日」補天穿的習俗,不是客家人專有,它是中國人歷史共同的記憶,從古老的神話而來,跨越地域、族群、時空,亙古悠遠,說的是女媧補天的神話,早在晉.王嘉《拾遺記》即有「江東俗號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縷繫煎餅餌置屋上,為之補天穿」的記載,台灣客家傳承了這古老的河洛文化,留有以紅絲縷繫物的習俗,這天,一般農村婦女作甜粄,用油煎熟;或用新年留下來的「油堆子」蒸好,在上面插上針線,稱為「補天穿」。
徐教授肯定「全國客家日」的訂定,必能增加客家文化在台灣的能見度,更呼籲今後應加強推動客語認證,以期達到語言傳承的目標,同時也應加強中央大學、交通大學、聯合大學等三個客家學院師資設備,招收興趣研究客家文化的研究生,務期台灣成為世界客家文化的中心。

臺灣客家人根在河洛 情繫中原
僑光社/台北
  臺灣客家人根在河洛,情繫中原,在兩岸和平統一大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廣東省嘉應學院社科部教授劉加洪,在其「傳承與發展:河洛文化在臺灣─以客家優良傳統為例」的論文中明白指出:客家人「自強不息、開拓創新」;「耕讀傳家、崇文重教」;「愛國愛鄉、無私無畏」的優良傳統,是臺灣客家人的強大精神動力,更是對兩岸和平統一的最大支持力量。
他在文中細述: 1. 客家先人克服人為與天然悪劣境遇東渡來臺,開拓奮鬥;2.臺灣客家住區保存諸多文化遺跡以及「敬惜字紙」等優良傳統;3台商.興資開廠,修橋築路,與大陸人民共同發展……,凡此種種,劉教授認為這正是臺灣客家人「根在河洛,情繫中原」的最好事證,也讓復興中華民族有了最大的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