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發展簡介與寧德經濟發展展望

0
628

二○○九年六月十六日  海西寧德地區投資發展論壇講演全文
台灣經濟發展簡介與寧德經濟發展展望
僑聯總會理事長 簡漢生

一、台灣經濟發展階段簡介

一九四五年秋對日抗戰勝利,國民政府自日本手中光復台灣,當時台灣處於大戰後的破敗蕭條期,電力、電信、煉油、鐵路等基礎設施多遭盟軍炸毀,直到一九四五年底恢復供電,一九四七年煉出第一桶油,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台,島上驟然增加了約三百萬自大陸遷台的新移民,人口達到近八百萬,加上六十萬軍隊,可說是人心惶惶,百廢待舉,物資奇缺,財經窘困,政府已窮到必須重鑄搶運來台的一百二十萬兩黃金,分批零售以支應開銷的絕境。但一九五○年韓戰爆發,美軍協防台灣,美援恢復,台灣的政、經、軍形勢才轉危為安。但不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國民政府遷台後的第一天就確立「以民為本」的政策是值得肯定的。一九四九遷台第一年就推動了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一系列不流血且有計劃的土地改革; 一九五一年推動地方自治,舉辦了第一屆縣、市長與民代的普選,這兩項工作的成功,都是開中國五千年歷史先河的創舉,也奠定了台灣日後經濟均富發展及政治民主化的宏基。
土改成功,農民有了自己的耕地,生產力提高約二點三倍,而原來的地主拿到公營公司的股票則變成資本家,引導資金進入工業。自一九五二至一九六○年間,台灣基本上是以農業發展為主,但亦已逐漸發展紡織、食品、水泥、家電等輕工業,基本上解決了人民吃飯溫飽的問題,但一九五二年的人年均所得僅八十六美元。一九五七年台塑成立,而在此同時或稍早,大同、三陽、東元、裕隆、遠東等現在知名的廠牌也都陸續成立並發展,工業在安定的環境中逐步進入了穩健發展的階段。其間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雖爆發了金、馬炮戰,所幸經過四十六天後可謂無疾而終,兩岸最直接、最正面的軍事衝突,到此算是告一段落,之後的對峙與冷戰雖然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但基本上雙方走向了各自發展之路。
一九六○至一九六五年間,台灣開始大幅放寬進口,鼓勵出口,獎勵吸引僑外資金,全力爭取外銷以賺取外匯,累積國家資本,工業亦轉向勞力、技術較密集的加工出口產業,從而造就了一九六五至一九七四年每年超過百分之十經濟成長率的黃金十年,人年均所得也提升到八百五十二美元,一九六五美援中止(每年約八千萬美金),但對台灣經濟發展已沒有任何影響,因為國民儲蓄已成工商發展最大的資金來源。一九六八年台灣將國民義務教育從六年延長為九年,奠定了較高級人力供應的基礎,成為日後發展經貿最重要的支柱之一。
一九七三年蔣經國在年台灣推動十大建設,龐大的公共投資,刺激了內需,吸收了失業人口,抵銷了當年第一次能源危機所造成的國際不景氣及民間投資不振的負面效果,而十大建設的完成可說讓台灣從基礎建設面脫胎換骨,奠定了現代化的基礎。
自一九七五至一九八八年台灣經濟是處在從開發中邁向已開發的過渡期,民生富裕,社會多元,政治民主,其間雖經歷了一九七二年退出聯合國、一九七五年蔣中正去世、一九七八年與美斷交、一九八七年蔣經國逝世等衝擊,但體制的穩定使政經發展未受任何阻滯,反而是一九七七年電子工業在台灣萌芽,一九八○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成立,日後變成了台灣的矽谷,一九八二年又從電子、電腦工業走向資訊工業,從此開啟了台灣多用腦力、少用原料,低污染、高價值以及硬體生產與軟體服務並重的第三次產業革命,到一九八八年人年均所得已上萬美元,蕞爾小島居然累積了七百六十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實在不能不說是一項奇蹟。而這一段最簡化的歷史回顧,最重要的目的在於提醒大家台灣的成就也有一段艱難的過程,而非一蹴可幾。台灣也曾窮困辛苦過,絕不能有暴發戶的心態,今天大家能享受到的一粥一飯,都是前人不知經過多少艱辛的累積,不容我們虛耗,更不容我們踟躕。

二、台灣經濟現狀及隱憂

台灣土地面積三萬六千○六平方公里,人口兩千三百萬,二○○七年國民生產總額三千八百三十三億美元,人年均所得一萬六千八百美元,外匯存底兩千七百四十七億美元。出口兩千四百六十七億美元,居世界第十六位,進口兩千一百九十三億美元,居世界第十七位。產業結構以服務業居第一,佔百分之六十二點七五,製造業占百分之三十一點六八,其中一半為電機、電腦、電子資訊及網通產業,化工業占百分之三點六,另農、林、漁、礦業共約百分之一點九七,這其中最耀眼的就是電子相關產業,下列數據可充分顯示台灣在電子、電腦、通訊、網路等各方面的實力與重要性:
穩居產量世界第一的產品包括:
主機板(全球市佔率百分之九十七點二,下同)、有線用戶終端設備CABLE CPE (百分之九十三點四)、筆記型電腦(百分之九十二點八)、無線網路介面卡WLAN NIC(百分之八十八點四)、伺服器(百分之八十六點九)、數碼用戶迴路終端設備DSL CPE(百分之八十四點七)、平面顯示器(百分之七十六點八)、網路電話路由器VOIP ROUTER(百分之七十三)、網路機上盒IP STB(百分之六十三點一)、傳統顯示器(百分之五十二點九)、網路電話(百分之五十二點八)、數碼相機(百分之四十二點二)。
在電子工業的積體電路相關產業中,居世界第一位的有:
晶片代工(全球市占率百分之六十八點四,下同),晶片封裝(百分之五十一點二),測試(百分之六十四點九),光罩唯讀記憶體MASK ROM (百分之九十一點四),液晶驅動器晶片LS-LCD DRIVER (百分之四十七點五),DVD解碼晶片DVD MPEG/DECODER IC (百分之五十五);居世界第二位的有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 (百分之二十三點四), IC設計(百分之二十三點五);居第三位的有晶片產能(百分之十九點二)等。這些數據也許不會讓大家有具體的感受,若我們以另一種方式來表達恐怕就很傳神了:
台灣每零點三五秒生產一台筆記型電腦,零點六八秒生產一台桌上個人電腦,零點二一秒生產一台電腦主機板, 十點七秒生產一台伺服器,三點七秒生產一台傳統顯示器,零點二七秒生產一台平面顯示器,零點三六秒生產一台光碟機,零點三六秒生產一台數碼相機,零點二秒生產一台無線通訊對接器,零點二八秒生產一台手機,八點五四 秒生產一台掌上型電腦!
據統計,全世界使用視窗型軟體的個人電腦有百分之八十五是台灣生產。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通訊器材是由台灣的網通公司所生產。台灣七百五十萬家庭中,個人電腦普及率已達百分之七十九點三,上互連網比率亦達百分之七十一點七,手機普及率已超過百分之百,無線上網普及率百分之二十六點一。這說明了台灣在電腦、資訊、網通的普及率應是全世界名列最前矛的地區之一。
以台灣地狹人稠,又幾無任何天然資源的條件言,這是難得的成就,但同時也說明了台灣經濟發展有成,唯一的資源就是「人」,從當年政策制定的正確,包括:(一)土改→發展農業→以農業培養輕工業→發展有技術但勞力密集的工業→全力發展加工出口,爭取外匯→累積資本,發展資金、腦力、技術密集的電子產業。到(二)廉能政府的強執行力、高效率以及尖端科技、工程、管理、市場、銷售人才。到(三)高素質勞工的配合,可說沒有一個環節可以離開高水準人力的需求。但同時也突顯了台灣未來發展的隱憂,因為以人才來說,當年都是經建專才以能洞悉十年,二十年後發展方向的高瞻遠矚,帶領台灣一步一腳印地走向成功之路。早年發展農業時有李連春、沈宗翰……,發展輕工業拓展外貿時有尹仲容、嚴家淦……,發展基礎建設及高科技時有孫運璿、俞國華、李國鼎、蔣彥士……。
但是台灣下一波究竟要往那一個方向發展?又有誰能有大智慧、大魄力引領風潮,創造經濟新形勢?至今似乎仍付闕如。馬政府去年揭櫫了綠色能源、經濟農業、生物科技、醫療照護、文化創意、觀光旅遊六項產業作為未來發展的標竿,但究竟能有多少成效,仍有待觀察。另一方面,電子業目前雖看來仍如日中天,但已面臨前路崎嶇(歐、美、日尖端技術取得不易,軟件及各種規格操之在人),現場肉搏(每天要與日、韓、歐、美產品打仗),後有追兵(中國大陸、印度虎視眈眈)的嚴峻挑戰,實在令人憂心。

三、海西經濟區及寧德地區環三都澳臨港產業發展的前景

建設海西經濟區是基於福建與台灣有五緣: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的密切關係,以及六求:求緊密經貿連繫,求兩岸直接三通,求旅遊雙向對接,求農業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載體平台建設的雙方需要,應運而生的具體經濟發展規劃。它涵蓋的範圍除了福建全省的九個地級市外,另含浙江的溫州、台州、麗水、衢州四市及江西的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四市以及廣東的梅州、潮州、汕頭三市,共計閩、浙、贛、粵四省廿市。此一地區人口共八千多萬,年總GDP約二兆人民幣。雖然比起目前長三角的六兆與珠三角的三兆人民幣尚有些距離,但有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因素,未來的發展可說指日可待。
以天時言,二○○八年國民黨重新在台執政,兩岸關係已確定走向和平發展的大道,過去不利於福建建設的戰區考量已基本排除,國務院適時推出了加快建設海西經濟區的意見,政策力道十分強勁,應是本案最有力的支?。以地利言,本區北接長三角,南連珠三角,跨海峽東望台灣,地理位置的優越可謂得天獨厚,無與倫比。在人和上,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中,約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人是來自海西經濟區,所以無論語言溝通、鄉誼親情、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文化交流、觀光旅遊、宗教信仰、招商引資都是最自然而且最方便就能促成的。閩、粵家鄉建設的良窳,對廣大台灣鄉親來說就是一個活樣板、活櫥窗,對爭取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不言可喻。而另一方面,多位北京中央最重要的領導都曾在本地區服務過,對本區的瞭解最為透徹,應也是人和中最重要的一環。因此,兩岸都應把握住此一難得的機遇,共同努力加速海西經濟區的建設。
寧德位處閩東北,是海西經濟區閩、浙的樞紐,除有區位優勢外,更有全國最優良的深水港,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等不可取代的天然條件,加以海洋、灘塗、森林等多種動植物資源豐富,可說是物華天寶,地靈人傑。尤因沒有工業污染,生態環境未遭破壞,真是一塊人間福地。未來應發展(一)沒有污染的工業及服務業:諸如深水港的建設,現代倉儲、物流中心的配置,食品加工、冷凍,天然養殖等。(二)具有特色的觀光旅遊業:諸如媽祖文化,鑑真、空海和尚與佛教東傳日、韓的歷史,陳靖姑文化,畬族文化,太姥道教文化,愛國詩人陸放翁生平等與宗教、歷史、文化有關的旅遊項目。(三)可利用天然優美、潔淨環境結合休閒、養生、醫療、農業等產業。而觀光旅遊、醫療照護乃至於生物科技、經濟農業等又是可與前述台灣未來發展方向直接對接的項目,應有相當的發展空間。

四、CHAIWAN 概念的發揚

CHAIWAN就是CHINA + TAIWAN的縮寫,自二○○八年五月起兩岸關係可謂一掃陰霾,尤其在良性交流互動及經濟合作上,成就最為顯著,這一發展舉世矚目,南韓對此更是憂心忡忡,CHAIWAN就是南韓媒體大加注目、引以為憂而發明的名詞。其實韓國人的憂慮不是無的放矢;以電子產業言,以台灣現有的品牌、技術、管理、產能、行銷、團隊、產業鏈……如果充分結合了大陸品牌、人力、市場,研發、通路、國際地位……等因素,則不僅是互補、互利,未來甚至不少國際規格、標準的制定,智慧財產權的掌控等,都可在全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中逐步實現,「中規」可能逐漸取代「美規」、「歐規」、「日規」而成為世界統一的規格標準,這將是何等令人震驚的局面,難怪韓國人要大加警惕,而我們自己豈能不更加惕勵自勉,以求多福?
連戰主席曾說:「兩岸合作,一起賺外國人的錢,有什麼不好?」真是至理名言,當此海西經濟區正要加速建設之時,這句話應該是兩岸中華兒女共同努力的方向與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