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毅、江宜樺訪美僑社 溝通說明僑委會裁併問題

0
663

台北/ 吳委員長以「平行合併」說明政府的立場及組織精簡的精神,強調政府並不是要裁撤僑委會,也不是外交部僑委會兩個單位要「整併」,平行合併後,服務的質與量都會提升,而且,合併後的僑委會會保留所有功能,甚至升級成部會。吳委員長瞭解僑社反對的聲音極大,但仍希望僑界能心平氣和聽他解釋,因為「溝通和互信非常重要」。雖然僑委會吳英毅委員長及研考會江宜樺已展開全美六個城市的「溝通之旅」,全美僑界仍陸續有反整併活動。

舊金山/ 吳委員長及江主委3月20日上午邀請僑領在舊金山中華總會館舉行簡短說明會,南灣社團比較沒有意見,但傳統僑社有些疑慮,不過現場氣氛和平,各僑社都提出了一些看法,他們建議政府及僑社要再多做一些溝通。

國民黨駐美總支部常委鍾維君指出,過去反對整併是因為資訊不完全,在了解整體計畫後,他能理解政府的用心,但是他也指出,如果真的要整併,行政院應提出整併方案的時程表及進度,而且在執行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反對意見。

僑務顧問葉主國表示,聽完說明會後,有些僑胞給予正面肯定,他們瞭解基於需要,政府才會有整併的想法。整併後,大家也樂見僑務工作的經費、人員、功能得以擴張。

華運會主委陳松指出,如能提升政府效率,也是一件好事。他說,僑務工作比外交工作多,如果真的整併,希望政府能徹底執行僑務工作。他也覺得,外交人員若能接受外交及僑務兩方面的訓練,能夠服務更多有需要的人。

紐約/ 中華公所主席于金山、前台山寧陽會館主席黃英漢、美東聯成公所主席黃達良、國民黨美東擾部常委張學海、僑教代表戴日基等人皆出席說明會,他們表示,雖能理解平行合併的概念,但仍發表兩封聲明信,強調維持僑委會建制及功能是悍衛中華民國的關鍵。

雖然吳委員長極力說服僑領,但中華公所、七大僑團以及屬下的60僑團無人表示支持。

華盛頓/ 3月24日吳委員長及江主委至華府舉行行政院組織改造說明會,現場反應兩極。

吳英毅在說明會上表示,經過8個月委員長職務的體驗後,他有三點新看法:第一,僑委會只能跟各單位協調爭取資源,若與外交部合併,可由協調機關轉為具主導權的行政機關;第二,僑委會今年只有13億元預算,且逐年減少,若合併可和外交部分享數百億經費;第三,政府改造列車持續前進,僑委會若不加入,未來可能更無效率與能力來服務僑界。

僑務委員林正剛以及國建會成員陳嘉定、僑務顧問楊遠薰等人支持政府改造。他們認為,合併後的「外交與僑務部」有助增加僑務經費,並且讓駐外人員事權統一。楊遠薰還提及,不管是否合併,政府服務僑胞的部門應該謹守行政中立不要有立場偏好。

華府榮光會會長李昌緒、僑務諮詢委員巫和怡則反對合併,他們指出,僑委會預算愈來愈少,就是政府愈來愈不重視僑務的明證,僑委會是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之初就有的單位,僑胞有濃烈感情。

現場有多位僑胞強烈反對裁併僑委會。他們擔心,僑委會與外交部合併後,主管僑委會的外交部次長無法來美訪問,而且,僑務司將會在外交部裡被邊緣化。僑胞們強調,如果政府不採納他們的意見,將會嚴重傷害他們對台灣的向心力及感情。

吳委員長及江主委回應時都強調,合併案尚未最終決定,他們會把僑界意見完整轉達給行政院長劉兆玄以及馬總統。

吳委員長及江主委結束華府的行程,接下來還將轉往芝加哥、休士頓及洛杉磯與僑界進行溝通座談。

洛杉磯/ 僑界認為,若是僑委會與外交部整併能夠從13億的預算增至300多億,在共食同一張大餅的情況下,僑務經費的增加,代表外交經費減少,這麼做並不合理。僑界也質疑,若是能夠「把餅做大」,即增加外交及僑務預算總額,使僑務經費增加的情況下,不影響外交預算,那麼將僑委會併入外交部豈不是多此一舉?

僑界也指出,合併後,外務部的僑務最高長官,雖為政務官,但不是行政院政務委員,也非行政院一級機關首長,且還要服從部長的命令,並沒有實質行政權力。

加州大僑社誨會總會長廖聰明指出,基顧個人感情,他不願接受被合併的作法,但是政府為了精實組織架構的考量其來有自,若有週全的配套措拖,最後也只能尊重政府決策。

休士頓/ 中國國民黨駐美總擾部全體委員大會,3月20日在休士頓僑教中心發表聲明,沉重表示政府無法瞭解海外僑胞支持中華民國政府的心情,若再倡議裁併僑委會,肯定會大失民心。

聲明指出,中國國民黨二十多區分部,及總支部和中央評議委員、中央委員、各地常委均反對僑委會併入外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