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務工作的新思維與展望── 紀念第五十七屆華僑節

0
544

華僑救國聯合總會 理事長簡漢生

我僑界先聖先賢在海外拓展的歷史可謂歷盡艱辛,但在創業有成後,雖身在異鄉,仍心懷故土,不僅在海外組成僑團、僑社,形成華埠(唐人街),也為了中華語言、文化的延續而興辦僑學、僑校,更盡己之力接濟家鄉父老,許多著名僑鄉每年僑匯的收入是地方最重要的財源。僑胞更關心國家民族的發展,孫中山在清末奔走革命最重要的支柱就是華僑,僑胞不僅出錢出力,更親身投入革命,在著名的第十次革命黃花崗之役中,72位烈士中即有28位華僑子弟,華僑被稱為「革命之母」,良有以也。
及至抗日軍興,僑胞又全球動員,不僅踴躍捐輸,更親身返國參軍抗戰,僑匯的經費在抗戰初期,居然佔了國軍軍費支出的三分之一,貢獻之鉅,令人動容。及至政府遷台初期,經濟蕭條、財政窘困,僑胞又對台灣大力投資,參與經濟建設,奠下台灣日後經濟發展的基礎。
回顧中華民族近百年歷史中,華僑不僅在革命建國時拋頭顱灑熱血,更每在危急存亡之秋,或仗義執言,或挺身而出,或毀家輸難,甚或為國捐軀,不知寫下多少代表民族靈魂的詩篇,至今仍常令人熱血沸騰盪氣迴腸,尤其值得敬佩的是絕大部分的僑胞報國都是本著民族情感,犧牲小我成全大我,從沒有抱著功利之心,想要從中獲得什麼回報,這些無名英雄的事蹟往往也就埋沒於荒煙漫草之中,但做為長期受惠的中華民國政府和人民實在不能不負責任地忘卻了僑胞對我們的犧牲奉獻之功。先總統蔣中正先生有鑑於此,特於1951年10月21日在台召開第一次全球僑務會議,成立華僑救國聯合總會,以號召全球華僑繼續支持中華民國,並明訂十月廿一日為華僑節,用以永誌不忘華僑對中華民國的貢獻。所以對僑聯總會而言十月廿一日是具有華僑節及會慶雙重意義的。
面對第五十七屆華僑節,吾等海內外同僑,緬懷僑界先賢耆宿愛國之劬勞,愛鄉之義舉,除應發景仰之心,更應興效法之行,並呼籲各界重新審視在當今國際局勢及兩岸關係發展中,華人、華僑及僑務工作的新定位與重要性,期能不負華僑對中華民國開國護國的功勳與厚望。謹提出下列淺見,就教於海內外先進。

一、僑務工作是民族層次的工作,極為神聖而且重要

沒有自身在海外做過僑民的人很難體會國家民族的富強康樂對海外僑胞的重要性,那種榮辱與共及文化歸屬的感覺與力量是無形但又無時無所不在的。對中華民族言,尤因過去有過漢唐盛世的輝煌及清末至抗戰百年積弱的衝擊,這種感覺尤其強烈,而且不到國外變成僑民之前,往往連自己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服務僑胞讓他們與母體有更深的連繫與瞭解是振興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一環,過去,大英帝國的旗幟永遠在地球各角落飄揚,有「日不落國」之譽,但今天,華人才真正是世界各人種中的「日不落人」,僑務工作亦因而是全年無休,無所不在,更是一項具有神聖意義的工作,我們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容任何人予以輕視甚或詆毀。

二、華僑華人及海外關係是中華民國最重要的資產之一,要加善用

據非正式的統計,自政府遷台至今,陸續從台灣出國定居的民眾已有近180萬人,加上其第二代及婚姻關係等,保守估計再乘三就是約有600萬與台灣有關的人在海外;而全台灣20-70歲具有生產力的人口中,擁有親戚、朋友、同學、同事……各種不同類型海外關係的人已占到70%以上(都會區更高),比例之高世界少見,台灣不僅是不折不扣的重要僑鄉,而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海外僑胞與國內同胞關係的密切,利害的相關實已到密不可分的境地。如果把目前在大陸的台商、台眷也暫時看作「僑」的身份(事實上台商又具有僑商身份的人還真不少),則相互的關係更何止息息相關,其實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這些海外關係對台灣無論是在經貿上諸如取得資訊,發展外貿,拓銷產品,諮詢顧問,投資設廠,商業談判,接待服務……;在政治外交上諸如直接投票,拓展關係,僑民外交,製造輿論,邀請訪問……;在文教科技、觀光旅遊上諸如互通有無,切磋交流,民間往來……,都可說是我們最重要的依憑與媒介,也是我們在全世界與人競爭時最佔優勢,最可依靠,又最獨特的秘密武器,真是我們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期待政府與民間能多善用、善待、培養、呵護這一個寶貴的資源,而不要輕言毀棄,更不要幼稚的認為僑胞沒有投票權,或很少回來投票就加以忽視,因為今天海外與國內實在已是一體,手上雖然沒有一票,但往往在海外可以影響十票,從政者其能不慎乎﹖

三、在發展兩岸關係的過程中,兩岸都應正視「台中有僑」、「僑中有台」的重要性

國人同胞變成了僑胞之後,往往可從「當局者迷」的情境中慢慢走向用更客觀、理性及世界局勢趨向,以「旁觀者清」的角度來看待兩岸關係的變化,自去年五二○以來,兩岸朝向健康和平的方向發展,這當然是我們所樂見,但有鑑於台灣人口結構中既然已有如此高的海外關係比例,而海外華人的資訊與意見與台灣的關係又如此密不可分,我們不得不很遺憾的指出兩岸政府都沒有正視「台中有僑」、「僑中有台」的現實。對大陸言,想要做好「對台工作」,就必須做好「對(台)僑工作」,對台灣言,要想達成「內部共識」就必須同時做到「僑界共識」,否則雙方想要達到理想都會如緣木求魚,事倍功半。因此,今日僑務工作的定位與位階,絕對應該是對「大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但政府對此至今未能給予應有的重視,實在令人浩嘆。對中華民國言,海外僑胞另一個隱性但又極為重要的功能就是他們是中華民國存在價值的評論者,更是護衛者,兩岸經過六十年的分裂、分治,到今天很難得地走到了一個相對差距及差異比較小的時期,但就以今天的環境言,無論是台灣說要獨立,或大陸說要統一,都嫌太過主觀,反而是移居海外的華僑、華人(當然包括台僑、台胞)的主流意見在將來會變得愈來愈有份量,且會被認為比較公正客觀,而又合乎中華民族整體發展的利益。試想如果今天大陸的政治仍像文革期間一樣的批鬥,經濟上一窮二白,台灣及全球華人恐怕沒有人會贊成統一,但如果今天大陸政治上也發展出一套可以顧到社會公平正義,民主、民權的制度,經濟上國民生活水準比台灣還高,則恐怕也沒有人再想台獨。因此對僑胞民心向背的爭取,實應是(兩岸)政府的當務之急。

四、中華文化的研究、檢討、傳承與發揚是僑胞與母體及相互間最重要的黏合劑也是凝聚力的來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世所公認,但我們也必須承認,中華文化傳統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合時宜,過於迷信或阻礙進步的因素,因此我們必須加強研究檢討,俾能多加瞭解,進而去蕪存菁,再加以傳承發揚,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可說歷久長新,尤其在今天舉世熱衷於學中文及瞭解中華文化的氛圍時,更是我們藉機發揚中華文化的最好時機,我們不僅要在海外僑社多推廣僑教及中文教育,也要敞開大門歡迎獎勵華僑子弟,甚至外國青年來學習中文及中華文化。文教的投資也許短期不易看到效果,但長期絕對是最有價值的資產,台灣過去六十年中,教育了約十五萬大專畢業僑生,現在大都是東南亞各國社會的菁英,對中華民國最為友好,馬總統曾公開表示僑教是中華民國政府最好的政策之一,信有徵也。中華文化也是海外各不同族群,不同社會背景,乃至於不同政治主張的華人所共同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這種凝聚力是中華民族所特有,值得我們珍視並發揚。

五、避免島國心態戕害中華民國發展

中華民國雖然在國際外交上遭到不合理的打壓而困難重重,但所幸在經、貿、文化、科技等各方面,慢慢已經走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對台灣的生存發展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領先的優勢,儘量儘快地與國際接軌,因此,台灣本身的國際化,政府及民間的國際觀,就變得非常重要。可惜民進黨執政八年,是把台灣問題尤其是與大陸的矛盾加以國際化,而台灣本身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狹義的本土化及去中國化,甚至是抗國際化,這不僅製造了台海形勢緊張,而且戕害了台灣發展的生機。其實本土化與國際化是可以並行不悖的,本土化的精義在於喚起對鄉土及其文化的認同及愛護,本屬理所當然,但民粹的發展卻衍生出許多違反國際觀的言論甚至行為,諸如對僑胞的污名化、狹義「愛台灣與否」的判定、對國籍問題與忠誠度的過度推論,乃至於強迫大家在「中國」與「台灣」之間選邊……,在政治上固然可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間做選擇,但在文化層面,台灣與大陸同屬中華文化範疇,卻是不爭的事實,如果去除了中華文化,台灣文化所能剩下的恐怕不多。而最能夠加速促進台灣本身國際化的資源就是海外廣大的僑胞,其他諸如輔導鼓勵向外移民、透過修憲,用通訊投票等方式落實海外僑民參政權。善用僑外人力資源、善待歸國僑胞僑眷僑生……都是對台灣生存發展息息相關而又與僑務工作密不可分的領域。
綜上所述,僑務工作其實是與內政、外交、兩岸、教育、經濟、文化、勞工、國際宣傳等直接相關,且密不可分的,政府允宜在這些定位上多做高瞻遠矚的整體思考、廣撥經費、厚植國力於全僑,不要只想節省僑委會一年十三億、只占中央政府總預算萬分之八的預算(其實也省不掉),裁幾百個公務員(其實也裁不掉)的所謂精簡角度來看待僑務工作,方能不負華僑開國護國之功,紀念華僑節也才有正當的意義。